中文

八个问题,带你了解“势不可挡”的碳排放权交易

2024-03-18
「双碳」法律研究 八个问题,带你了解“势不可挡”的碳排放权交易
作者 陈炯 ,许崇辉
作者: 陈炯 ,许崇辉
转发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时隔三年,为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1],2024年1月,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条例》施行在即,了解“碳排放权交易”是读懂《条例》和参与碳交易的前提。本文从八个问题切入,结合全球碳市场建设的大背景,重点介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和现状,带你了解“势不可挡”的碳排放权交易。

八个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问题


01

问:碳排放权交易的终极目标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落实碳减排的工具,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争取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02

问: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产生的的国际公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就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进行反复磋商。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1997年通过的《京都协定书》,明确2008年至2012年间,将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5年《京都协定书》生效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将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碳减排的工具,先行启动了碳交易的市场实践。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是全球首个具普遍性和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定,推动各缔约方以“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速了碳交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巴黎协定》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统一安排,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


03

问:全球范围内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情况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全球碳市场进展2023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占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55%、人口三分之一的地区运行着28个碳市场(一般是强制碳市场),覆盖17%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i]


目前,全球范围内运行机制较为成熟的碳市场有欧盟碳市场(2005年启动)、新西兰碳市场(2008年启动)、美国RGGI碳市场(2010年启动)、加州-魁北克碳市场(2012年启动)以及韩国碳市场(2015年启动)等。我国于2021年建立的全国碳市场,从覆盖碳排放量看,已成为全球控排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根据减排目标及进度的不同,每个碳市场所设计的碳交易模式不尽相同,诸如覆盖行业、排放总量限制、配额分配原则等要素各具特色。以欧盟碳市场为例,始建于2005年,是全球运行最早的碳市场,覆盖电力、工业和国内航空等行业,其运行机制遵循“限额与交易(Cap and Trade)”原则,即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设一个上限,该上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排放总量因此得到降低,在总量上限内,企业通过付费购买或免费分配得到碳排放配额,企业之间按需进行碳配额交易。


04

问:我国推行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

中国自2016年加入《巴黎协定》以来,克服了自身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困难,积极筹划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我国坚定推行碳排放权交易,除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展示大国担当,也有提前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碳边界”问题,即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将来极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被征收碳关税,可以说,推行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明确后,加快推动了我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


05

问: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历程

我们国家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开始起步的。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交易试点。2013年,七个试点地区陆续建立了各自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16年,非试点地区四川省、福建省也相继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4年2月26日,在国务院就《条例》召开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据生态环境部门介绍,目前七个试点地区的碳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企业。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仅为发电行业,预计未来将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其他七大高能耗行业。据生态环境部介绍,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


06

问: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机制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目前主要是具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律义务的排放企业(简称“控排企业”),由政府向这些控排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2],并规定控排企业向政府清缴[3]与其实际排放等量的配额,清缴完之后,配额盈余的企业就可以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出售获益。配额不足的企业,就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倒逼控排企业主动通过改进技术、节能减排使得实际碳排放额小于或等于政府分配的碳排放配额,以完成相应的碳减排目标。


07

问: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处于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行阶段,《条例》规定将不再建设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控排企业不再参与地区相同温室气体种类与相同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地方试点碳市场应当参照《条例》,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即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的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即达1.94亿吨,已超过数年来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计碳排放配额成交量的三分之一,交易情况相对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更为活跃。截止2023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随着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数量增加及行业范围扩大,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规则细化及完善基础上,未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量还将进一步增长。


08

问:碳排放权交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是落实企业的减碳责任。利用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分配,将碳减排目标要求直接分解到企业,使企业成为减碳的主体,压实了企业责任,倒逼企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有效降低碳排量。


二是培养专业人才和就业市场。伴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的深入推进,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突出,急需一大批具备碳数据管理的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从事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核算碳排放数据,对数据进行技术审查等工作。


三是衍生出可以交易的碳资产。目前碳资产包括“碳配额”和“碳信用”两类交易资产,前者如实际碳排放低于碳配额的企业,可以将差额放在市场中去出售;后者如特斯拉2022年汽车业务营收715亿美元,其中出售碳信用额度贡献了18亿美元。

结语


“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其顺应了全球碳减排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也必将逐步影响到更多行业和主体。不久后,随着碳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配额、碳价、碳资产等现在听来相对陌生的概念将变得耳熟能详。


【注释】
1. 中国的碳市场,目前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又称“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又称“自愿碳市场”)组成,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本文聚焦的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 碳排放配额:是指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规定时期内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额度。1个单位碳排放配额相当于向大气排放1吨的二氧化碳当量。

3. 清缴:是指重点排放单位在规定的时限内,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缴纳等同于其经核查确认的上一年度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的碳排放配额的行为。


【参考文献】

 ICAP. 《全球碳市场进展2023年进展报告》. https://icapcarbonaction.com/system/files/document/ICAP%20Emissions%20Trading%20Worldwide%202023%20Status%20Report_0.pdf

陈炯

高级合伙人

chenjiong@wincon.cn
陈炯律师擅长为公司客户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在新能源、执行清迁、建筑工程、投融资、执行异议之诉等领域具有丰富的诉讼/仲裁业务经验。先后在最高人民法院、山东高院、青岛中院等法院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青岛仲裁委员会代理了数百起民商事纠纷案件,专注于处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许崇辉

合伙人

xuchonghui@wincon.cn

许崇辉律师业务领域为新能源、执行清收及公司纠纷业务。在执业期间曾大量承办光伏/风电项目的尽职调查及新能源领域相关的建设工程施工、债权人代位权等各类纠纷;办理执行到期债权、执行变更追加、执行复议异议、解除法定代表人限制高消费等执行实务;代理公司盈余分配、公司解散、损害公司利益、强制清算等各类公司纠纷。
2019年天津市第一届模拟仲裁大赛庭审表现一等奖,2020年天津市十佳青年律师,2021年青岛市青年律师辩论大赛优秀辩手、2022年度青岛市律师行业“党员先锋岗”,2022年山东省青年律师辩论赛最佳辩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