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2024-12-18
数据合规 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作者: 马清泉 ,王译萱
转发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据已成为驱动跨国企业运营、国际科研创新以及跨境政务协作等多领域发展的关键要素。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构建应运而生,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中,更是将“跨境”作为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推广之一。

然而,随着数据跨境活动的日益频繁与复杂,跨境可信数据空间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法律风险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数据主权、隐私保护、安全合规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千差万别,这些差异犹如一道道隐形的壁垒,随时可能阻碍数据的顺畅流通,甚至引发法律纠纷与制裁,给跨国业务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了解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风险,并探寻行之有效的防范策略,不仅对于保障数据的合法跨境流动至关重要,更是构建国际数据合作新秩序的必然要求。本文将聚焦于此,系统地梳理跨境可信数据空间可能遭遇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

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特点与功能

(一)建立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数据跨境传输协议、统一的数据格式以及规范化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确保数据在跨境过程中能够被清晰地标识、准确地传输和妥善地处理。

例如,制定通用的数据跨境传输协议模板,明确规定数据发送方、接收方的权利和义务,涵盖数据质量要求、传输频率、反馈机制等详细条款,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与主体在进行数据交互时有章可循,减少因规则差异而产生的沟通成本和潜在风险。

(二)搭建数据跨境服务平台

通过跨境可信数据空间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各类数据跨境相关的服务,搭建一站式的数据跨境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打破信息差、简化办理流程,提高数据跨境效率。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国际间的数据治理规则协调与互认,使得跨境可信数据空间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相适配,促进跨境数据流动在符合各国主权和法律要求的基础上更加顺畅,营造良好的国际数据合作环境,进一步拓展跨境数据应用的场景和价值。

举例来说,跨国电商企业可借助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服务平台,将其在不同国家市场收集的用户交易数据,便捷地完成数据跨境传输的合规申报、选择合适的传输链路以及确保数据在境外存储符合当地法规要求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安全、合规、便捷地汇聚至总部,进行统一分析。

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合规风险

(一)数据主权与合规方面

1.侵犯他国数据主权风险

数据主权是国家主权在数据领域的延伸,不同国家对其境内的数据有着明确的管辖权和控制权要求。在跨境可信数据空间中,数据跨境流动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侵犯他国数据主权的风险。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多种场景中,如跨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收集用户数据,若未充分了解并遵循各国家或地区关于数据存储本地化、数据出境审批等方面的要求,随意将用户数据传输到其他国家的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处理,就可能触碰该国的数据主权红线,引发外交争议、法律诉讼,甚至面临该国采取的限制业务、罚款等制裁措施。

2.违反多国家地区法规风险

由于各国和地区在数据保护、隐私、国家安全、行业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显著差异,跨境可信数据空间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合规挑战。

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个人数据保护设定了极为严格的标准,要求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在收集、使用、存储以及跨境传输个人数据时,必须获得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确保接收方所在国家或地区具备同等的数据保护水平等一系列条件;而美国则基于不同行业制定了较为分散的法规,像金融行业遵循《格拉姆-里奇-布利利法案》(GLBA)对消费者金融信息进行保护,医疗行业依照《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HIPAA)保障患者健康信息安全。

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从事跨境健康管理服务的企业,将欧洲用户的健康数据传输到美国的数据中心进行分析,若没有按照GDPR和HIPAA的相关规定分别做好合规措施,就面临来自欧盟和美国的双重法律制裁,包括巨额罚款、强制整改甚至被禁止继续开展跨境业务等严重后果。

(二)数据安全传输方面

1.跨境数据传输链路安全风险

跨境数据传输链路较长且复杂,这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面临诸多安全威胁。网络攻击是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黑客可能利用网络协议缺陷、路由器配置不当等安全漏洞,对传输中的数据进行窃取、篡改或拦截。

此外,网络的不稳定性也可能导致数据传输中断、丢失等问题,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可能存在网络带宽不足、网络延迟过高的情况,尤其在传输科研机构的海量实验数据、影视制作公司的高清视频素材等大容量的数据文件时,容易出现数据传输失败、部分数据丢失的现象,进而影响跨境业务的正常开展。

2.数据在境外存储安全风险

一旦数据跨境传输至境外进行存储,存储环节又会面临新的安全风险。境外的数据存储设施可能因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存在安全隐患。

从自然环境角度看,若存储数据的数据中心位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如地震带、洪水易发区等,缺乏足够的防灾减灾措施,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数据存储设备损坏,数据永久丢失。

从社会环境角度看,境外数据中心所在地区可能存在社会治安不稳定、犯罪率较高等情况,增加了数据存储设施遭受盗窃、恶意破坏等人为安全威胁的可能性。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如果境外数据存储服务提供商的内部管理不善,存在员工违规操作、安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也容易引发数据泄露风险。

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防范建议

(一)尊重数据主权与国际法规协调

1.遵循国际数据治理原则

在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构建与运营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应严格遵循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数据治理原则,以确保数据跨境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在收集、使用以及跨境传输数据时,秉持“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原则,即基于合法的依据,有着正当合理的目的,并且将数据处理范围限定在实现该目的所必需的限度内。

同时,遵循“透明度”原则也至关重要。对于数据跨境相关活动,要向数据主体充分披露信息,包括数据的来源、去向、使用方式、存储期限以及涉及的安全保障措施等内容,通过清晰易懂的隐私政策声明、数据使用告知书等形式,确保数据主体能够清楚知晓自己数据的跨境流动情况,使其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作出同意与否的决定。

“公平性”原则要求在跨境数据处理过程中,保障不同国家、不同主体之间在数据权益、机会获取等方面的公平公正。无论是大型跨国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在参与跨境数据业务时,都应按照统一的规则享有相应的数据权益,避免出现因企业规模、所属国家等因素造成的数据权益不平等现象。

2.积极参与国际法规制定与协调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外沟通与协调,积极与其他国家的对口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数据治理对话机制,定期开展数据政策交流、法规研讨等活动,寻求在跨境数据主权、安全保障、监管执法等关键问题上的共识,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的数据合作备忘录、协定等方式,明确各方在跨境数据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更加稳定、透明且可预期的跨境数据治理国际规则体系,保障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健康发展。

行业协会可组织会员企业,联合专业法律团队以及科研机构,深入研究跨境数据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提案和建议,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国际标准制定机构举办的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将我国在跨境数据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合理诉求反馈给国际社会,争取在国际法规制定过程中融入更多符合实际发展需求且兼顾多方利益的条款。

大型企业可凭借其在跨境业务中的实践经验,主动与国外同行、行业联盟等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跨境数据合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推动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数据跨境合作协议框架,协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数据法规差异。例如,在跨境金融数据服务领域,跨国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行业对话机制,协商统一的数据格式、安全标准以及跨境传输审批流程等内容,为全球金融数据的安全有序跨境流动创造有利条件,减少因法规不一致带来的合规风险。

(二)加强跨境数据安全传输保障

1.采用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

首先,应广泛采用加密技术对跨境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和重要性,选择适配的加密算法。对于高度敏感的商业机密数据、个人隐私数据等,可运用高强度的对称加密算法(如AES算法)结合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算法)进行双重加密。在数据发送端,通过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快速加密,保障数据内容的保密性,同时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对称加密所使用的密钥进行加密传输,确保密钥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从而实现数据在整个跨境传输链路中的安全加密保护,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其次,运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构建安全的跨境数据传输通道,通过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进行加密通讯,使得跨境数据能够在相对独立、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传输。VPN技术能够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封装和加密,隐藏数据的真实来源和目的地,增加攻击者获取数据的难度,同时还可以有效抵御外部网络的干扰和攻击,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再者,引入区块链技术用于跨境数据传输的溯源和验证也具有积极意义。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可以记录数据跨境传输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数据的发送时间、发送方、接收方、数据哈希值等关键信息,形成不可篡改的传输记录链条。一旦发现数据存在异常情况,可通过区块链上的记录迅速追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核实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跨境数据安全传输提供有力的信任支撑,增强各方对跨境数据传输的信心。

2.建立跨境数据安全监测机制

首先,建立实时的网络流量监测系统,通过部署在跨境网络节点上的监测设备,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网络流量进行实时分析,监测数据流量的大小、流向、传输频率等指标是否存在异常。

其次,利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对跨境数据传输通道进行实时防护和监控。IDS能够通过分析网络行为、检测已知的攻击模式以及异常行为模式等方式,发现潜在的网络入侵行为;IPS则在IDS的基础上,主动采取措施进行阻断和防御,防止攻击行为对跨境传输的数据造成损害。

再者,定期开展跨境数据传输的安全审计工作,对数据传输的整个流程、涉及的技术设备、人员操作等进行全面审查。审计内容涵盖数据传输协议的合规性、加密技术的应用有效性、访问控制策略的执行情况以及相关人员的操作记录等方面。通过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合规问题,不断优化跨境数据安全监测机制。

(三)企业合理控制合规成本

1.优化合规管理流程

企业在应对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合规要求时,可通过优化内部合规管理流程,提高合规管理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首先,对跨境数据业务进行全面梳理,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规要求以及业务类型,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例如,将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等高度敏感的数据划分为高风险级别,制定更为严格的收集、传输、存储和使用规范;对于一般性的业务数据,则按照相对宽松但仍符合基本合规要求的流程进行管理,避免对所有数据采取一刀切的复杂且高成本的管理方式,实现精准合规管理。

其次,建立集中统一的合规管理平台,整合跨境数据合规相关的各项工作流程,企业各部门以及境外分支机构能够在统一的系统中进行数据合规操作,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工作,减少因沟通不畅、流程繁琐导致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浪费。

同时,定期对合规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优化,根据法规政策的变化、业务发展情况以及实际执行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去除冗余、低效的步骤,确保合规管理流程始终贴合跨境数据业务的实际需求,在保障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业跨境数据运营的整体效益。

2.借助专业机构进行风险评估

鉴于跨境可信数据空间面临的风险评估难度较大,企业可聘用律师事务所、咨询机构以及数据安全审计公司等专业机构定期对其跨境数据业务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内容涵盖数据主权风险、数据安全传输风险、合规风险等多个维度。

专业机构会深入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最新法规政策,结合企业的具体跨境数据业务场景,运用专业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工具,对潜在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量化评估。例如,通过分析企业跨境传输的数据类型、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数据接收方的资质等因素,运用风险矩阵等方法,确定不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并生成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为企业呈现清晰直观的风险画像,使企业能够准确把握自身面临的风险状况。

同时,专业机构还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建议,协助企业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例如,针对发现的数据安全传输链路风险较高的情况,建议企业增加加密技术的强度、优化传输通道配置,并制定在遭遇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时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及时通知相关方、采取数据补救措施、配合监管部门调查等内容,帮助企业有效应对跨境数据业务中的各种风险挑战,保障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的稳定运营。

总结

跨境可信数据空间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为跨国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法律风险不容忽视。唯有各方协同发力,于数据主权上相互尊重、国际法规协调中积极参与,使得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向着更加规范、有序、创新的方向稳步前行,让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真正成为连接世界、推动进步的强劲纽带。


【可信数据空间系列解读】
1.文康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与法律合规指南》
2.可信数据空间法律合规管理体系建设
3.企业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4.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文康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专业委员会


文康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专业委员会深度参与数字经济法治化过程,具有丰富的数字经济业务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对新科技具有跨专业的认知和理解,致力于协助客户有效应对复杂的法律和政策监管,为各行业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与流通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客户的法律合规问题。

文康作为数字经济领域新型法律服务的践行者,可以在数据要素、数据资源、智能制造、车联网、数字化转型、元宇宙、区块链、数据跨境、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电子商务、云计算等多个领域提供专业支持,始终保持对新科技以及所涉法律问题的研究,为客户提供当前监管环境下具有实践性的建议与服务,并与技术公司建立合作,具有为客户提供“法律+技术”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能力。